咨询服务热线:400-9969-329
发布日期:2023-05-10阅读:5次
释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汉传释教。此后汉传释教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地,或回传中亚、印度。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也大多遭到汉传释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其间,曾对我国北方诸族(如党项、契丹、女真、蒙古)发生过重要影响的回鹘释教,就是在汉传释教直接影响下发生的。回鹘佛经大多来自汉文佛经,深受汉文影响,回鹘释教秉承汉传释教信奉传统。可以说,回鹘释教是汉传释教的“翻版”。
回鹘文佛经大多来自汉文佛经
回鹘与释教的触摸,最早可追溯到7世纪上半叶,但影响甚微。
唐宋时代,华夏释教兴盛,对回鹘发生了强大的影响。史籍记载高昌回鹘、甘州回鹘,都不断派遣僧尼入贡宋朝。965年,高昌回鹘和甘州回鹘别离派遣高僧为使入宋朝贡。998年,甘州回鹘遣和尚法胜入贡宋朝。1004年,甘州回鹘遣进奉大使、宣教大师珍宝等来朝贡。1007年,甘州回鹘遣尼僧法仙来宋朝贡。1068年,高昌回鹘向宋朝遣使乞买金字《大般若经》,宋朝皇帝下诏赐予一部《大般若经》。这都标明华夏与回鹘的释教文化联络紧密。
9—15世纪间,许多释教经典被译为回鹘文。从吐鲁番、敦煌、哈密等地发现的回鹘文文献看,《大藏经》中的经、论主要内容都已被译成了回鹘文,回鹘文佛经大多译自汉文佛经。
北凉至唐西州时期,吐鲁番释教壁画都是以汉人为主体创造的,曾遭到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华夏释教艺术的剧烈影响。人物造型丰肌秀骨,线条刚毅,色彩鲜艳,画面生动,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的风格十分靠近。回鹘高昌时期,吐鲁番释教艺术在唐西州释教基础上继续发展。吐鲁番回鹘壁画,大多数取材于汉传释教的大乘经典,艺术表现形式无不体现出华夏文化的濡染。
北庭回鹘梵宇的壁画又直接源于吐鲁番的回鹘佛画,许多题材来自华夏,具有显着的唐宋释教画风。这里发现的为留念高僧而修建的影窟,也是照搬华夏区域埋葬习俗。北庭梵宇遗址残存,不但有一定数量的汉文题记,壁面光胎和塑像的泥胎上还留下了汉族工匠的手迹。
回鹘释教言语深受汉文影响
回鹘人不仅翻译汉文佛经,而且还翻译中土和尚的列传,如慧立、彦悰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就被回鹘出名翻译家胜光法师译入回鹘文。净土宗创始人慧远列传、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也被译为回鹘文。
本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由中土汉僧伪撰的佛经,也在回鹘广泛撒播。《爸爸妈妈恩重经》是中土和尚编撰的,一般被视作伪经,但这并未阻止它在民间的撒播,其劝人行孝、通俗易懂而深受民间欢迎。此经被译为回鹘文,也在回鹘社会广为撒播。
回鹘人对汉文佛经的翻译很活络。有的选用对等直译,如《华严经》《金亮光最胜王经》《阿毗达磨俱舍论》。有的不管回鹘语的语序习惯,彻底照搬汉文文体,如《俱舍论实义疏》的译本就是如此。
还有一些汉文佛经,虽未翻译,但却用回鹘文字母为其注了音,如《四分律比丘戒本》《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更有甚者,有些佛经本非译自汉文本,但在遇到难解术语时,直接用汉字注明,阐明在其时的回鹘释教界已形成崇尚汉文的风气。
因为回鹘文佛经大多译自汉文,故有不少汉文释教术语直接进入回鹘释教言语,或直接取汉文原文,如:大乘、小乘、佛僧、僧、施舍、莲花、三藏、弟子、道人、慈、宗、法师、维摩经、金刚经等。
还有一些词,取汉语词为词干,联缀附加成分构成新词,如慈悲这个词就是以汉语慈(tsi)作为主干加上回鹘语附加成分-yurka构成的。
回鹘释教的五台山信奉与文殊崇拜
汉传释教多种法门宗派中,对回鹘影响较大的有禅宗和露台宗。净土思想在回鹘也有不小影响,汉传释教所特有的十殿阎王崇拜在回鹘民间恰当盛行。回鹘对弥勒净土的崇拜也很盛行,这在哈密、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回鹘文《弥勒会晤记》有集中反映。
回鹘释教长期存在五台山信奉与文殊崇拜。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文殊菩萨深被回鹘释教徒尊崇,这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相继出土、刊布的回鹘文文献中可以看出。在敦煌发现的回鹘文献中也有《五台山赞》。
回鹘的五台山信奉,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宋会要辑稿·蕃夷四》记载:和尚法仙作为甘州回鹘可汗的使者入宋朝贡,恳求瞻仰五台山,得到宋朝皇帝的允准。至元代,五台山信奉在回鹘(畏兀儿)中仍然十分盛行。《佛祖历代通载》记载,高昌回鹘高僧舍蓝蓝决然辞别宫殿远赴五台山修道,并于五台山修建普明寺,备置释教经典一藏。无独有偶,元末镌刻于北京居庸关过街塔西壁的回鹘文《建塔积德行善记》,相同体现出回鹘人对五台山的慕名之情。
文殊释号称“智慧第一”,还有护国护王的功用。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文献标明,《佛说文殊师利法珍宝陀罗尼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文殊师利成果法》《文殊师利行愿经》《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等经典是回鹘释教徒所熟知的。直到明嘉靖年间,仍可以从河西区域回鹘文游人题辞中窥见回鹘释教徒对文殊菩萨的慕名之情。其时回鹘释教式微,只需河西走廊西端肃(酒泉)、瓜(瓜州)、沙(敦煌)区域,回鹘人在信奉藏传释教的蒙古豳王宗族的护持下,始终保持旧有的释教信奉,一脉独存。